这几年,考研人数攀增,考研成功率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考研现状、原因分析作为出发点,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帮助大家提高考研通过率。
一、考研现状随着考研扩招,很多同学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之中,并且二战的考生越来越多,考研的压力随之而来,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录取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二、考研录取率较低的原因分析(一)考研氛围缺乏。
部分考生,他们考研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且并没有坚定考研目标,一旦在考研过程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也会放弃考研转而就业。
(二)弃考率较高。
有部分考生,在备考不久后,就放弃了考研。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考场前放弃考试。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对考研的困难性认知不足。考研过程中,学习生活相对单调枯燥,很多学生无法坚持下来而中途放弃。
(三)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较差。
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考研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好长期规划,对自身能力估计出现偏差,认为考研即使临阵磨枪也来得及,所以会出现“裸考”的现象。殊不知,考研既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
(四)盲目报考。
有很多学生,他们对考研期望值过高,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产生误区,一味追求优秀院校和热门专业,对考研竞争压力估计不足,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比如,报考的专业集中在会计、工商管理、金融、公共管理等专业上。但是,它们是报考热门专业排行前几位的专业,竞争压力比其它专业更甚。所以,在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上,需要慎之又慎。
三、提高考研率的几点思考?(一)主观方面。
1、报考院校的选择。
(1)地域方面。首先,如有目标城市,如对某个城市特别向往,例如北京、上海等。可以趁读研的机会去这个城市体验一下,这些大城市以后各种机会也相对多一些。
其次,从就业方面考虑,各个城市对学校的认知存在地域性,南方的大学,在北方的认可度比南方低,相反,也是一样的。所以,建议选择的学校,尽量是自己未来就业的城市。
最后,从家庭因素考虑,如果你没有就业的目标城市,那么在报考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离家近的学校,方便以后照顾家庭。因此,关于报考的院校,要么离家近,要么是自己就业的目标城市,切勿跟风。
(2)学校名气方面。选好专业之后,可以去查一下,你报考的专业,在各个大学的排名情况。有些学校名气大,但是某些专业却实力平平。相反,部分学校,它的综合实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它的专业,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业内,也是非常有名气的,要慎重选择。
2、专业的选择,需结合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规划。
一般而言,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其实取决于研究生阶段研究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研究生阶段研究的方向,会决定你未来从事的职业。所以,报考喜欢的专业,将会成就你的职业生涯。
考研的形式,一般包括直考(本专业)和跨考(非本专业)两种形式。如果选择直考的话,其把握性要大一些,但是,如果选择跨考的话,那就有很大的挑战了,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非要选择跨考,那么,我建议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进行报考,并且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只有这样选择,你复习起来才比较轻松。
在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理性选择,因为同样的专业,在这个学校可能是热门专业,在别的学校,它可能是冷门专业,我们一定要权衡哪个更容易录取。
3、选择导师。
首先,在查完导师的研究方向之后,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方向,如果对大体方向不是很清楚,建议查找一下这个老师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上所写的论文或者著作,这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之后,那就需要与导师联系了,学校网站上一般会公布老师的****,首先写一份简洁美观的个人简历发到导师的邮箱,再给导师打电话联系一下,给老师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
你可以向导师表示,可以利用寒假的时间帮着导师做课题等。虽然硕士研究生录取和博士研究生录取,导师在其中所取得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者没有后者大,但却是有利无弊的。
4、复习时间安排合理。
充分的准备是关键,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备考期间,可以与导师和目标院校的学长或学姐们交流,可以进一步了解所考专业的相关信息。在整个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半途而废。
5、关于复试,可以提前与导师见面,多与导师交流。
复试一般分为笔试和面试,如果提前和导师联系好的话非常占优势。笔试一般为专业课和英语,专业课的考试书目也是从规定书目中选择的,所以一定要时刻关注报考学校的招生网站。
面试时,英语口语和专业知识的问题较多,而且多会提问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内容,所以认真准备毕业
设计和毕业论文也是非常必要的。
多关注拟报考院校的一些论坛,
了解更多拟报考学校的复试过程中的复试题型、英语口语是否考核等具体情况。
6、重视调剂。
部分同学,进了复试之后,因发挥失常,导致排名靠后,未被录取。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没有达到校线,但是过了国家线,所以也不要气馁,你的最后一个选择,那就是调剂了。
有些学校会有生源不足的现象,这些学校在录取一轮过后,会在网上公布调剂信息,满足条件且没有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的考生可以报名,之后会发复试通知进行第二轮招生。
首先,有些学生认为,招收调剂生的学校都不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招生不够,可能是因为“扎堆”导致的,建议学生不要放过调剂的机会。
其次,调剂一定要及时,因为每个学校发布调剂信息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发复试通知的人数也是有限制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关注考研网站上的调剂板块,就非常重要了。
最后,不能盲目的填写调剂信息,要有选择性,因为时间、精力和机会都是有限的,选择调剂的院校,一定是有把握的学校,并且重新准备复试。
(二)客观方面。
?1、学校的角度。
加大对考研的宣传并确立激励机制,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可以给予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比如,可以召开全校表彰大会。另外,也可以建立学校考研论坛,让考过的和正在备考的学生,在论坛上一起交流经验。
2、学院的角度。
除了大四毕业前的考研经验交流会,还可以邀请往届考取学院相关专业的校友,让他们回来,详细介绍就读学校考录情况,并传授一些考研经验,可以帮助备考的同学,确立考研计划和确定报考院校。建立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定期沟通的机制,更好了解学生情况,为提高学生考研率进行共同的探讨和努力。
除了平时调课和送成绩单,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沟通交流的较少,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双向了解学生情况,给学生考研的过程中给予双向的指导。
3、专业课老师的角度。
授课过程正确加以引导,对考研知识的传授适当侧重,尽量避免在授课过程中传授“考研没用”的观念,对于学生在考研复习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可以建立定期答疑的制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
4、辅导员的角度。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考研的目的,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考研学生的心态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必须考上好专业好学校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的;三是自己不想考迫于家人的压力或不想面对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树立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对自己正确定位。有的同学成绩在专业一直处于中下游,但报考院校却是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因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考试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最后,辅导员要掌握考研的形势政策,在选择院校、专业、调剂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需要持续地关注和鼓励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该如何选择考研专业,发现其他专业考研的初试,复试科目我也学过,不知该怎么办
一、制定计划表
考研复习时间一般是三月份开始,十二月份考研,三月份到六月份是基础复习阶段,六月份到九月份是强化阶段,九月到十一月份是提高阶段,剩余时间巩固冲刺。
首先要明白各个阶段干什么,其次就是把自己的时间规划出来。
在职人员一般周一到周五上班,周一到周五的早上和晚上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
对于在职考研的考生来说,周中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本来时间就少,周中的这两个时间段更不能少,周末的时间更是要明确地列出规划表,每个时间段该干什么,一步一步去完成计划的任务。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有时间规划表。
二、提升学习效率
规划好时间表,下面来谈谈如何提升学习效率,听起来从三月份准备,十二月开考时间很长,但是在职考研的考生们还要上班的,所以总的来说时间上其实并不充分,所以这时候学习效率就很重要。
如果自己研究专业,自己买书学习,这肯定可以,对于考试侧重点肯定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研究,这必然也会走很多弯路,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
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报班学习,侧重选择有强大教研团队的机构,跟班学习的好处就是不用自己花时间去研究考试的中点,复习的侧重点是什么,老师不仅会告诉你重点内容,还会告诉你命题趋势,复习的侧重点,这时候相对来说就减少了走很多的弯路,和对的人做对的事,事半功倍。
三、做好总结
计划表有了,也知道了复习的侧重点,这时候以为万事具备就等着开学就错了,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得自己主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己,千万不要过分依赖老师,报班的目的是明白考试重点,所以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周中的时间去复习,巩固,充分消化周末所讲的知识了。
所以总结复盘很重要,温故而知新,不断的熟悉,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扎实,强化提高才能跟上步伐。
总的来说,考研道路很艰辛,一旦下了决心要考,就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时间规划,在职考生更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关系。
一旦决定了考研,那么选择报考志愿,这是所有人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应该打无准备之仗。在考研之前做充分的准备,研究自己的选择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总的说来,志愿分为两种,专业和学校。而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永远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有时候,说得很直接和现实一点,这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选择,热门的专业,名牌的高校,无论何时都是大众的情人,时代的宠儿,永远是会受到众多考生的青睐。
因此有时候大家的选择往往会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想报更好的,担心考不上,选择有把握的,却又对它不够好而遗憾,有时候由于自己一时选择的失误,或者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或者本应该能够上一所比较好的学校比较好的专业,结果上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不怎样的专业。很显然,不同的专业,不同考研经历的人其看法各有不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报考志愿呢?
首先,在报考之前,你要先想好这样几个问题:
1.你最向往哪所院校或研究机构?
2.你有为了考这所院校而不惜一切的决心吗?万一第一年考不上,你的意志能否坚强到一直考上为止?
3.你觉得你的实力能使自己在许可的年限(如三年)内考上吗?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理性一点,报考一个相对容易的院校,或者干脆就不要考好了,要知道考研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与其高估自己,鸡蛋碰石头,倒不如静下心来找个好工作。
在这些问题上对于自己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开始选择自己的志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