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研难吗(研究生难考吗)

冰锐 经验 2024-03-05 393 0 [db:tag]

总体来讲研究生难考。

拓展介绍

1、 很难简单说考研难易。其实考研难易是相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的个人而言。

2、 名校特别是名校的热门专业肯定是很难考,竞争相当激烈,但一些非重点、二区的学校由于学校排名靠后或者地理位置的关系会竞争小,即使二区的分数线比一区要低10分左右,不少二区的学校每年都需要接受调剂,所以还是好考。

3、 从个人来说,成绩好的可能觉得不难,成绩一般的可能会觉得难。

4、 打算报考就一定要自信和勤奋,二者缺一不可。考研如果和普通高考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相比则要容易很多,因为考研的录取率超过30%。

1,研究生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学历,一般由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

2,在中国,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按照学位类型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学术型研究生一般是指拥有学术型学位的人员,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

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3,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研究生包含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推荐免试、申请考核等方式来进行招生;在职人员读研在2017年以前指的是在职研究生,主要通过十月联考、同等学力申硕等方式进行招生,传统在职研究生不具有研究生学历仅有学位证书;

从2017年起,传统在职研究生取消,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础上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一同参加12月底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统考),划定相同录取分数线,实行相同培养毕业标准。

毕业时同样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双证,两者仅学习形式不同,学历类型均为普通高等教育(统招学历),两者学历证及学位证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整体确实越来越难,根据大数据显示,每年报考考研的人数都在增加,而招生的人数却没有什么变化,所以竞争就自然越来越激烈了,增长的人数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一起来看一看吧~

1.二战、三战人数持续增加

现在,考研的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真的有很多很多人选择考研!2020年是考研报考人数增长至341万。在这种僧多肉少的情况下,考研的竞争也就显得愈发的激烈了。

每年考研过后,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有些同学分数很高却在复试环节被刷掉,内心真的很不想就这样放弃读研,所以选择重考。

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的考研,参加重考的人数也非常的多,要知道,这些二战三战的同学可都是有丰富经验和上一年学习的积累的,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资料获取渠道,都是有一定积累的。简而言之,就是都有很大优势的。所以说2021年的竞争也会继续激烈下去的!

2.应届生参考人数增加

不知道大家有关注过吗?近几年毕业人数也很多,所以考研的人数也会增多。相比之下,竞争会很激烈。从目前的形势看,2021考研的竞争非常激烈。而在这种形式下为了增加考研成功的几率,我们就要从方方面面考虑,例如:在选择专业上费心思,近年来,考研发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专硕专业的招生不断扩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考研的竞争,而且由于适用性的特点,专业硕士也成为越来越多公司招揽人才的选择。

专业硕士中的管理类说是的初试科目更是只有两门,考研难度大大降低,并且相比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初试在难度上要低于学硕,考生要是想要增加考上研究生的几率,那么专业硕士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3.在职人员参考人数增加

随着就业压力增加,一些还不错的岗位,包括比较好的公务员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这使得很多在职的人选择辞职,在学历上做投资,转向考研。尤其是近两年,一线城市户口限制,学历更是显得非常重要。拿到高学历,可以找一份可以解决户口的工作。辞职考研,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且在升温。

考研难度是不会改变的,竞争的激烈程度是不能改变的,但是,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可以由自己改变的,来看看一看这些为大家总结的考研必备好习惯:

坚定目标不动摇

每年都会有一些同学,他们在备考的时候选择了一所名校;但是在报名的时候却动摇了,总觉得自己考不上那所名校,然后思前想后最后报考了一所二流大学,结果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这个二流的学校也没有考上,最后被调剂到了一个不如流的学校里。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在考研择校这件事上,永远不要降低自己的要求,有些事情是不能将就的。大家加油哦~

提前做计划,并列出轻重缓急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复习计划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复习计划里一定要明确一点:多长时间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并且要尽量将这样的计划做细一些,最好细致到一周内(甚至一天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这样详细的计划会让你的复习更有目标感,落实起来有据可依也会更好。

此外,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科目,为薄弱科目的复习多安排些时间。总之,考研复习就像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坚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绩。

不同科目交叉复习

很多同学在学习与制订复习计划时,总是喜欢半天或一天复习一个科目,而且一下复习很长时间,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研究表明,内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间的干扰也就越大。而且因为复习一个科目的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不同科目交叉复习,如果能做到文理交叉复习,则效果会更好。

做好笔记

在认真复习、听辅导讲座的同时,一定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笔。

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后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复习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有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往往只用眼睛看。如只看数学公式、英语单词,不动手写,也不动口读。结果发现,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将公式写错,将单词遗忘。朱熹曾经提出,读书要做到“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上一个最好加上一个“手到”。其实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多通道协同记忆。

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心到)、眼睛看(眼到)、嘴巴读(口到)、手在写(手到)。此法尤其适于复习外语、政治、数学公式这类一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内容。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冰锐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