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研竞争加剧,压力增大。近年来,考研人数节节攀升,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2021年达到377万,2022年更是飙升至457万。在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名校、名专业考研竞争尤其激烈,“百里挑一”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面试”分数线不断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是高分落榜者比比皆是。
与其报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报考“双非”高校拔得头筹,就成为了一些考生选择“逆向考研”的出发点。
二、部分考生心态发生变化,本科看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挑导师越来越成为现实选择。高考奔着名校来,以考入名校为荣;可是就读后发现,名校并非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优势学科、一流专业,“双非”院校虽然整体办学实力比不上“双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上相比并不逊色,“专业优先”也就成为了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考研时的首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逆向考研”其实是一些考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务实选择。三、部分“双一流”高校考研高分“落榜生”迫于无奈,被迫调剂到“双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名校“调剂生”占有相当的比例,部分高校接收名校调剂生人数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人数。这说明,部分“双一流”院校考研学生接受“调剂”选择了“双非”高校,即使心里不愿意,为求能读研,也只得接受这个现实。
四、也有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为了减少压力、增强考研竞争力,主动选择报考“双非”高校,认为这样既可以提高研考“上岸”的成功系数,又可以借助名校光环,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获取更多的资源,有助于日后的毕业就业。
此外,也不排除极个别“双一流”高校学生存在“躺平”心态,考研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而是为了追求研究生学历,于是把报考“双非”高校视为获得学历的“捷径”与“敲门砖”。考研,即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英文表述是"Takepartintheentranceexamsforpostgraduateschools"。考研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其次按照程序:与学校联系、先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录取等方面依次进行。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10月份报名,初试通常于12月底进行,复试通常于当年的3-5月份进行,具体日期各高等院校自行安排。
刚看到你的1对1提问。
曲阜师范大学 鲁东大学是国内文明的考研重镇,为什么呢?
和山东的经济就业怎样关系
答: 接受调查的还有574名来自山东的省市级地方院校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其中,就读于地方重点大学的332人中有31.3%(即104人)已明确考研意向,就读于地方普通院校的242人中有40.9%(即99人)已明确考研意向。答案很简单,山东总人口9600万,就业形式,就业压力相当的大,山东的很多高校如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等更是国内闻名的考研重镇,这些高校将考研看作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之一,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备考环境和各种支持。据了解,这种考研热度的不平衡状况,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压力差别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好多学生认为,考公务员跟考研都是必考的,有了研究生学历,就对找工作的前途看到了一丝光明。
山东人考研多吗?
重视程度,热度如何
答:记者从山东招考办获悉,今年在市招考办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达到了210000多人,比去年增长了10000多人,达到了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其重视程度,跟热度可见不是一般。
“我们学校本校生在网上报名时达到了1400多人,结果现场确认时却只有900多名考生,很多考生都最终选择报考了省外高校。”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副院长朱建国告诉记者,山科大不少本校生在反复权衡后,都是报考了省外高校,“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江西、山西等七个省从一区分到了二区,这7个省不乏名校,而且比山东的考研初试线低5分,不少考生都愿意报考录取几率更大的高校了。”